鉻酸鋇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硫酸鹽的方法改進措施
關(guān)鍵詞:硫酸鹽;標準曲線;BaCrO4;分光光度法;美析集團 www.macylab.com
鉻酸鋇分光光度法具有監(jiān)測過程相對簡單的優(yōu)勢,在日常工作中的應(yīng)用較為廣泛,但也存在影響因素較多的弊端。因此,為了獲得更加準確、可靠的監(jiān)測結(jié)果,本文對鉻酸鋇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硫酸鹽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,并歸納總結(jié)了應(yīng)注意的問題及測定方法的改進措施。其中,BaCrO4 懸濁液配制方法、試劑的有效性等直接影響到標準曲線的繪制,進而影響測定結(jié)果的準確性。
一、實驗部分
1.1實驗儀器和材料
實驗儀器和材料包括:150mL玻璃錐形瓶、50mL具塞比色管;電熱板;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。美析集團 www.macylab.com
1.2化學試劑和材料
實驗用到的化學試劑和材料為:BaCrO4 懸濁液、HCl、NH3·H2O。
1.3實驗原理及步驟
1.3.1實驗原理
在酸性溶液中,BaCrO4與硫酸鹽生成 BaSO4 沉淀,并釋放出CrO42。溶液中和后多余的 BaCrO4及生成的BaSO4仍處于沉淀狀態(tài),經(jīng)過濾除去沉淀。在堿性條件下,CrO42呈黃色,測定其吸光度可知硫酸鹽的含量。
1.3.2實驗步驟
取150 mL錐形瓶8個,分別加入0mL、0.25mL、1.00mL、2.00mL、4.00mL、6.00mL、8.00mL和10.00mL硫酸鹽標準溶液(1.00mg/mL),加蒸餾水50mL。向錐形瓶中加入1 mL物質(zhì)的量濃度為2.5 mol/L的HCl溶液,加熱煮沸5min左右。取下后再加入2.5mLBaCrO4 懸濁液,再煮沸5min左右。取下錐形瓶稍冷后,向各瓶逐滴加入(1+1)NH3·H2O至呈檸檬黃色,再多加2滴。待溶液冷卻后,用慢速定量濾紙過濾,將濾液收集于50 mL具塞比色管內(nèi)(如果濾液渾濁,應(yīng)重復(fù)過濾至透明)。用蒸餾水洗滌錐形瓶及濾紙3次,濾液收集于比色管中,用蒸餾水定容。在420nm波長的條件下用10mm比色皿測量吸光度。
二、結(jié)果與討論
2.1玻璃器皿的清潔度對實驗結(jié)果的影響及改進措施
實驗中使用的玻璃器皿應(yīng)避免用H2SO4-H2CrO4洗液洗滌。玻璃器皿內(nèi)若有H2SO4- H2CrO4洗液殘留,會給結(jié)果帶來正干擾,直接影響實驗結(jié)果的準確性。因此,實驗中用的玻璃器皿可以先用(1+1)HCl溶液浸洗,再用蒸餾水充分洗滌。
2.2 鉻酸鋇懸濁液配制方法對實驗結(jié)果的影響及改進措施
鉻酸鋇分光光度法的缺點主要是 BaCrO4 懸濁液的配制方法會給測量結(jié)果帶來誤差。原方法中配制BaCrO4懸濁液時,需要等 BaCrO4沉淀下降后用蒸餾水洗滌沉淀5次左右。這個過程過于煩瑣且用時較長,直接影響到實驗的進行。此外,由于每次沉降的時間和上清液傾倒的控制差異,配制的BaCrO4懸濁液也存在差異。建議使用市售已精制的BaCrO4試劑。經(jīng)計算及實驗證明,可將BaCrO4懸濁液配制方法改為:稱量25.4gBaCrO4,加蒸餾水溶解定容至1L,每次使用前搖勻。
2.3試劑有效性對空白值的影響及改進措施
實驗中所用試劑對空白吸光度有一定的影響。若NH3·H2O存放時間長或存放不夠密閉,易吸收空氣中的 CO2 生成(NH4)2CO3,CO32-會與Ba2+形成沉淀,導(dǎo)致空白值升高。因此,最好在臨用前配制(1+1)NH3· H2O,從而達到降低空白值的目的,保證實驗結(jié)果的準確性。
2.4過濾方式對實驗結(jié)果的影響及改進措施過濾步驟在此實驗中發(fā)揮著重要的作用。經(jīng)實驗證明,單層濾紙過濾后的濾液多呈渾濁,需再次過濾。建議直接使用雙層慢速定量濾紙,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多次過濾帶來的誤差,同時還可以減少玻璃器皿的使用,以避免樣品在玻璃器皿上殘留造成損失,從而影響實驗結(jié)果。將錐形瓶中的樣品轉(zhuǎn)移至具塞比色管中時,可用玻璃棒引流。
三、結(jié)語
實驗證明,影響鉻酸鋇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硫酸鹽的因素有玻璃器皿的潔凈度、BaCrO4懸濁液的配制方法、試劑的有效性等。由此得出,采用鉻酸鋇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硫酸鹽的最佳條件是:a) 使用(1+1)HCl 溶液浸洗,再用水充分洗滌所有玻璃器皿;b) 使用市售已精制的BaCrO4試劑配制BaCrO4懸濁液;c) 臨用前現(xiàn)配(1+1)NH3· H2O;d) 使用雙層慢速定量濾紙過濾,并用玻璃棒引流。
四、文獻出處及鳴謝
本文主要內(nèi)容部分出自:1.鉻酸鋇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硫酸鹽的方法改進措施,章方揚
中圖分類號: X832 文獻標識碼: A 文章編號: 2095- 0802- (2019)10- 0078- 02
感謝以上科研工作者的成果分享與交流!